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_第1页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_第2页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_第3页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_第4页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4 页 共 NUMPAGES14 页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篇1 杨友刚,男,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1月入党,现任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特勤中队狙击班班长,四级警士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5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15年11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016年7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总队第三届“十大感动警营人物”;2016年8月,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三届“十大标兵士官”;2017年7月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来自贵州

2、大山沟的杨友刚,从一出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爷爷是老一辈的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过战功,父亲也是一名准军人,只是种种原因而没能走进部队。 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杨友刚,从小听着爷爷讲部队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很强的军人情结!当兵,不仅成了杨友刚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也是全家人对他的期待。 2003年12月,刚满18岁的杨友刚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参军入伍,从山沟到高原,在辗转了3300公里后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杨友刚突然发现理想中军人英雄形象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新训生活开始还不到一周,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就被枯燥的直线加方块所代替,每天队列、擒敌、内务的训练

3、节奏完全颠覆了杨友刚对部队的认识,他感到沮丧,才入军营,梦想与现实就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当好兵还是混日子,杨友刚开始了军旅路上的第一次抉择。 有人说:“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采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强者从来不害怕困难,他们唯独害怕没有困难的磨练而失去一颗强者的心。”第一次的抉择,杨友刚毅然选择了自强 他及时调整了心态,面对周而复始、简单枯燥的新训,他不再是消极的被训练,而是开始主动的求训练,并且不断给自己增加额外训练,别人练军姿一小时,他顶着军帽站两小时;别人徒手跑五公里,他沙袋绑腿不离身的练冲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很快自己的训练成绩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新训

4、考核时,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得了军营的第一次”嘉奖“,同时被选为特勤中队后备狙击手。 选择军营,就是选择了奉献。14年的军旅生活,杨友刚切身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子女之孝难尽,顾家之责难负。虽然心中万分愧疚,但作为一名军人,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篇2 2015年1月,周飞虎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两个月的援利抗埃任务。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当地40高温炎热天气下,周飞虎穿着三重厚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他全身湿透,汗水顺着衣服直往下流。 中国

5、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病人Mulubah(穆鲁巴),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家里已有两名亲属因埃博拉疾病死亡。Mulubah刚转到治疗区时,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她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糖高达22mmol/L。 当时,治疗埃博拉的疫苗还没有问世,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为了给Mulubah治疗,他们多次进入病区,进行会诊,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一边控制她的基础病,一边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出发,改善她受损的脏器功能,慢慢度过这段病毒感染期。记得Mulubah出院时,高兴地竖起拇指为中国军医点赞,感谢中国军医的精湛医术与救治。 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肤色、种族和国界

6、之分。他都坚持用心治疗、用心护理、用心服务。 2016年6月,周飞虎赴西非马里救治受到恐怖袭击而受伤的维和战士。飞抵马里后,周飞虎发现任务比预想的艰巨。他回忆说:“爆炸导致多发伤,身上炸骨折了,脸上炸烂了,但这些肉眼可见的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爆震伤,把内脏都震坏了。”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迅速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医疗组中唯一一位从事重症医学的专家,周飞虎临危受命,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 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医院设备不足,重病患者多的时候,不能做到每

7、一名伤员都有监护仪等设备使用。没有监护仪的时候,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从重症监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最终稳定下来。 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仅凭一个听诊器一遍又一遍听诊、观察,帮助伤员活动最后,伤员们平安地回到了祖国怀抱。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哪怕只有0.1%的希望,我们也会尽100%的努力。那一条条被救活的生命,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人民军医,医的是疾病,担的是使命!”这是周飞虎的人生格言。 18年从医路,周飞虎不辞辛劳先后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不畏生死、向险而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联勤军医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

8、生动篇章!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篇3 一句承诺有多重?一名医生的承诺,关乎生与死,更体现责任与担当。 每年5月12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都会收到四川女孩唐钰岚发来的信息。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飞虎将身受重伤的唐钰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恢复意识后,听到可能要截肢的消息,当时才24岁的唐钰岚感到“天都快要塌了”。 尽管希望渺茫,周飞虎还是决定保守治疗,尽最大努力保住患者的伤腿。知道唐钰岚喜欢吃榴莲,周飞虎经常开导:“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等痊愈了我给你买榴莲吃。”周飞虎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悉心救治,终于保住了唐钰岚的双腿。 2020年5月12日,唐钰岚

9、给周飞虎和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寄来两箱家乡水果表达感谢之情,并报告喜讯:当年对面病床的黄梅花已完成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这个小姑娘当时双腿不得不截肢,我们谁也不忍心告诉她。”周飞虎回忆,每次换药时,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用床单遮挡,幻肢感让黄梅花以为自己双腿还在。周飞虎还和战友们一起帮黄梅花重拾生活信心,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的她对周飞虎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你们这样的人。” 一个不经意的约定,多年后成为现实,让周飞虎无比欣慰。“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周飞虎总是给患者带去信心和勇气,并为这个诺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万余例。 “尽全力救治你”,是周飞虎对生命的承诺,而

10、“坚决完成任务”,是他作为一名人民军医,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 2016年,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多人受伤。上级命令,由周飞虎担任医疗组组长,赴海外救治受伤战士。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医院设备数量不足,没有监护仪,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下来。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听诊、观察最终,4名伤员全部平安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周飞虎多次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任务。他还多次赴朱日和等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

11、驻训官兵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的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他两赴西藏阿里,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提供医疗卫勤保障。 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症患者,哪里就是周飞虎冲锋的“战场”。走进周飞虎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迷彩战备包放在显眼位置,简朴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荣誉。这是他一次次拯救生命、践行承诺的见证。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篇4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周飞虎从事的是重症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重症医学科被称为“横跨”内、外、妇、儿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聚集地。在ICU,时时处在高强度、高

12、压力下,每天争分夺秒救治各种危重患者。每天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要去处理,工作非常的忙碌,晚上加班、双休日在岗已成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能陪陪家人。 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他把妈妈接在北京一起居住,但也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多说会话。妈妈的身体不好,为了不给儿子增添负担,常常一个人经常去药店买些药,她周围的邻居们总是不理解,“家里有一个在301医院工作的教授儿子,为啥看病还总要跑小药店?”,妈妈总是说:“小毛病,自己吃点药就好了”,其实只是不想给自己忙碌的儿子再添麻烦。记得去利比里亚前一年的年三十(除夕),帮助同事在科室值夜班后,周飞虎早早地对妈妈“承诺”,来年春节一定陪她

13、吃个团圆饭。但由于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任务,春节又在遥远的非洲过了,再次与年迈的母亲爽约。“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说他在遥远的西非时,唯有努力的工作和心里默默的祈祷祝福,来表达对母亲的歉意。 在ICU病房,周飞虎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一个衣柜和一个躺下连腿也伸不开的小沙发。饿了,他就吃一碗泡面;累了,就躺在小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偶尔得空,就看看书。周飞虎的业余生活看起来单调甚至有些乏味。但他的内心却是最“诗意”的。这份诗意,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即便看多了生死,周飞虎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任何一个重症患者。正是这份“诗意”拯救了十年前在地震中被废墟压垮的一个个身躯和灵魂;是这

14、份“诗意”让他在遥远的西非抗击凶险的埃博拉病毒;也是这份“诗意”,让他带领的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5%97%之间;更因为这份“诗意”,成千上万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得以走向生命的“远方”。 “我一直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周飞虎眼中,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颜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用医者的大爱,托举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简要事迹篇5 一台不间断运行的普通台式电脑、一个躺下连腿都伸不直的小沙发、摆放在显眼位置的战备包这间狭小的空间,是周飞虎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他的办公室,整个重症医学科走廊每隔约10步,都有一张简易沙发床。

15、累了,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小憩。 以岗为家的背后,是他们在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饭”周飞虎总是对母亲许诺。但每一个春节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饺子。 “忙完了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这样告诉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态,“这段日子”是永远。 一次次“失约”家人的同时,周飞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闻“埃”色变的利比里亚,他和战友们冒着酷热天气、穿着3层厚重的防护服与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参与救治我国赴马里维和受伤战士时,他作为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临危受命留守塞尔维亚,顶住医疗设备不足等巨大压力,保障4名伤员平安回归祖国。 2020年4月,周飞虎和战友们再次披上“战袍”,远征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 一次,专家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协助抗疫。为避免乘坐普通飞机被感染,当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专机接送。这种飞机飞行极易受气流影响,安全载重重量要严格控制。 从10名队员中选出4名,周飞虎面临艰难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